阜康市人民政府

www.fk.gov.cn

天山天池:冰川堰塞湖的自然奇观

2025-09-17 11:03:58 来源:中国环境 阅读次数:
【字体: 打印

天山天池,这颗镶嵌在中国西北部的自然瑰宝,以其壮观的冰川侵蚀-堆积地貌与秀美的高山湖泊景观,成为中亚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高山冰碛湖。作为典型的冰川终碛堰塞湖,天池不仅是冰川刨蚀和冰碛堆积作用的珍贵地质遗迹,也是众多高山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更是第四纪冰期、地质水文过程和间冰期环境演化过程研究和监测的理想大样地。

地理位置与区域特征

天山天池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阜康市境内,地处东天山博格达峰北坡中山带,是典型的高山冰碛堰塞湖。这里深居亚欧大陆腹地,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但受高海拔山地影响,天池区域降水较周边荒漠明显偏多,气温温和,形成了相对暖湿的高山环境特征,局部小气候较为显著。

从全球构造背景看,天山天池位于亚欧大陆内部的再生造山带——天山造山带中段,远离板块边界,不属于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其形成主要与新生代以来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引发的陆内再造山作用密切相关。强烈的构造抬升和古冰川作用共同塑造了天池所在的冰蚀-冰碛地貌系统。




海拔与气候影响

天山天池位于东天山博格达峰北坡山腰中山带,湖面海拔约1910米,是中国西北干旱区最具代表性的高山冰碛堰塞湖。其海拔虽低于长白山天池,但仍具备显著的高山寒温带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约2.5℃,最暖月(7月)平均气温约15.5℃,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约-11.6℃,极端最高气温31.1摄氏度,极端高低温在-33.2℃左右。空气洁净,太阳辐射强烈,昼夜温差大。

受海拔与气候共同影响,天池水体每年结冰期通常从12月中旬持续至次年4月下旬,冰层厚度可达0.5—0.7米。湖泊主要依赖冰川-冰雪融水和降水补给,水文过程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春夏融冰期水量增加,水位上升,水体交换增强;冬季封冻期间沉积与生化过程减缓,展现出温带高山冰碛湖特有的水文节律与生态响应模式。

湖泊规模与形态特征

天山天池呈狭长宝葫芦状,呈南北向延伸,东、南、西三面被高山环抱,最高峰为博格达峰,海拔5445米。北面大坝是第四纪山谷冰川刨蚀作用形成的终碛垅,湖岸地形受古冰川作用影响,坡度较缓,多在20—40度之间,部分地区为冰碛垄和冰坎地貌,形成多级阶地状湖岸。湖底总体呈缓倾的U型冰蚀谷地形态,地形相对平缓。

湖体南北长约3.5公里,东西最宽处约1.5公里,湖岸线周长约12.5公里,湖面最大面积4.9平方公里,常态面积2.75平方公里。水深达102—105米,平均水深约60米,最深区域位于湖心偏东位置,正常蓄水量约1.6亿立方米。



天山天池的成因与地质演化

天山天池是地质构造与古冰川作用共同塑造的结果,形成并发育在博格达山脉第四纪时期古冰川作用最新一次槽谷内,在经历新构造运动之后,由滑坡崩塌物覆盖于坝体上再次堵塞、涌高水位而成的高山终碛垄堰塞湖,是由冰川刨蚀与冰川终碛垄堰塞形成的天然高山湖泊。其演化主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古冰川发育阶段:自第四纪以来(约260万年前开始),东天山博格达区域经历多次冰期-间冰期旋回。冰川沿原始沟谷向下侵蚀,挖掘基岩,形成典型的U型冰蚀谷地,为天池盆地的诞生奠定了地形基础。

冰碛堰塞阶段:末次冰期(约7万—1万年前)结束后,气候转暖,冰川逐渐退缩。前进的冰川携带大量冰碛物堆积于谷地,形成一道高大的终碛垄(冰碛坝),堵塞冰川融水径流,构成了天然的堰塞堤。

湖泊成型阶段:冰后期冰雪融水与大气降水在冰碛坝后汇聚,逐渐积水面成湖。现代天池的水体主要依赖博格达峰现代冰川-冰雪融水、季节性降水和地下水共同补给,湖泊出水口以下则形成了三工河。

现代地质活动与稳定性:地质稳定性虽受新构造运动影响,但博格达峰地区地壳持续缓慢抬升,地震活动微弱。当前主要变化驱动因素为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退缩。过去50年间,补给冰川面积减少约18%,直接影响湖泊水量的长期稳定性。湖岸偶尔发生小规模滑坡和堆积,属冰缘地貌正常演化过程。

水文特征与生态系统

天山天池的湖水主要来源于博格达峰现代冰川融水、季节性降水和部分地下水补给,属于半封闭式冰碛堰塞湖。湖水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渗透与外界发生缓慢交换,最终汇入三工河。湖水属低矿化度的软水,但因流经岩屑堆积区,透明度较高,通常可达8–10米。受山地地形屏蔽影响,湖区风力较缓和,加上夏季表层水温升高(可达15℃以上),水体季节性分层现象显著:夏季形成温跃层,上层暖水与下层冷水交换受限;春秋两季发生翻转,使营养盐和溶解氧重新分布。冬季冰封期水体趋于稳定,溶氧依赖冰下光合作用和缓慢扩散。近几十年来,随着冰川加速退缩和气温上升,湖泊水温略有升高,冰封期缩短。

天山天池最具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山地寒温性常绿针叶林生态系统,由以雪岭云杉为优势种的山地温性常绿针叶林、以西伯利亚落叶松为优势种的寒温性落叶针叶林以及由欧洲山杨及天山桦为主要建群种的次生阔叶落叶林组成,为鸟类和中型哺乳动物(如雪豹、马鹿)提供了重要栖息地。其次还有冰川雪山生态系统,这一自然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极为敏感。以河流和湖泊为主要代表的湿地生态系统也是天山天池的重要生态系统之一,生物多样性受低温、冰封期长及营养盐限制而相对简单。浮游植物以绿藻、硅藻为主,夏季在水体上层可形成较弱水华。浮游动物主要由枝角类、桡足类组成,多为广温性但耐低温物种。底栖生物包括摇蚊、蜉蝣类和一些适应冷水的水生昆虫。鱼类主要包括人工引入的虹鳟、鲤鱼及自然鱼类高原鳅等。

环境保护与科研价值

天山天池是国家重点保护自然遗迹和世界自然遗产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价值在于完整保存了第四纪冰川作用的地质遗迹和干旱区高山生态系统的演替序列。作为中亚干旱区典型的冰川侵蚀—堆积地貌湖泊,其湖底沉积物连续记录了晚更新世以来冰川进退、气候波动和生态环境变化的详细历史,是研究中亚干旱区古环境演变及其对全球变化响应的不可替代的天然档案库。

天山天池区域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中冰冻圈科学、高山生态水文过程及生物适应性研究的关键区域。作为依赖冰川补给的湖泊,天池是监测冰川退缩对水资源影响的天然实验室。通过监测湖水位、水温、水质及入湖径流的变化,可揭示气候变化对干旱区水循环的影响机制;天池流域形成了从荒漠到冰川的完整垂直自然带,是研究物种分布迁移、群落更替及碳氮循环对变暖响应的理想场所;随着旅游开发和人为活动增多,研究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承载力和保护策略也成为当前重点。



天池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天山天池因为其独特的冰川成因、完整的垂直生态系统与干旱区高山湖泊的稀缺性,成为中亚干旱区自然遗产的杰出代表。它不仅是第四纪冰川运动的典型遗迹,更是研究中亚干旱区水循环、冰川-水文响应机制以及山地生物多样性适应策略的天然实验室。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冰川加速消融的背景下,天山天池的保护具有尤为紧迫的意义。作为新疆乃至中亚干旱区的重要“固体水库”与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下游绿洲的水资源安全与生态稳定。保护天池,既是保护一条完整的冰川—湖泊—河流—绿洲生命链条,也守护着亚洲中部干旱区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山地基因库。

面对日益增长的旅游压力与气候变化挑战,天山天池的保护工作需要更科学的规划、更严格的管理和更深入的研究。它提醒人类必须以敬畏之心和长远眼光,审慎对待自然系统的脆弱性与恢复力,让这座镶嵌在戈壁与雪山之间的瑰宝,持续为人类提供生态服务、科学启示与精神滋养,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续传承。(作者单位:新疆天池管理委员会

责任编辑:阿丽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