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奋斗 我幸福】瑶池仙桃“种”进村 村妇摇身变“仙姑”
3月6日,市委办驻九运街镇六运村工作队,组织全村的130名妇女摆成“桃”状、在中间组成庆“三八”的造型,她们手端和手持“蟠桃”,展示出全村妇女发展蟠桃产业带来的可喜变化,同时还演出了文艺节目,以此来庆祝“三八”妇女节。
《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在天宫里当弼马温当得不耐烦,就一个筋斗翻进皇家花园“瑶池”里偷摘蟠桃吃。那胖乎乎、水汪汪的蟠桃可不是简单的美味水果,吃了可是要延寿若干若干年的,是王母娘娘千年一度蟠桃宴上的主要食物。相传天山天池是西王母与周穆王瑶池相会的地方,蟠桃成为他们盛宴上的美食。
“何不把这闻名世界的瑶池神话引进村,打造瑶池蟠桃产业。” 2014年,六运村工作队同村两委决定依托天池旅游,把“瑶池”神话里的蟠桃引进村,打造“瑶池蟠桃”产业,到目前已发展大棚蟠桃100亩,陆地蟠桃152亩,到2016年已全部挂果,亩产达到500公斤,实现亩收入5600元。
去年初,工作队还利用蟠桃产业,发展旅游观光农业,旅游带动了村里农家乐,使一批农村妇女成了致富的典型,摇身变成了“仙姑”。
今年46岁的王蕾养过羊、种过瓜,她慢慢地发现,这种做法只能勉强温饱度日。2014年,驻村工作队在入户走访时了解到了王蕾的想法,告诉她发展蟠桃产业,让她这颗徘徊不定的心一下吃了“定心丸”。当年,王蕾动员老公一起承包了村里60多亩地,引进了蟠桃树2930棵,种进了大田。
对于没有林果业种植经验的王蕾来说,蟠桃种植是个全新的领域。于是她从头学习,每天泡在桃树园子里十几个小时,精心的护理自己种植的蟠桃,一天天看着它们的成长,就像盼望自己的孩子快点长大一样。
技术管理是种桃的基础保证。村上的工作队还给她请来了林业专家授课,并大胆采用整根茎部涂药、人工授粉等高科技技术,达到抗病虫害、提高蟠桃品质的效果。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她种植了三年的蟠桃挂果了,60多亩地的蟠桃成熟后,果肉香甜可口、口感清爽,一上市就被工作队领来的客商以每公斤20元的价格抢购一空,虽然是第一年挂果,但亩产就达到了110公斤左右,亩收入6000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质量不断提高,游客现场采摘越来越受到青睐。”村上的工作队一方面支持鼓励王蕾扩大种植范围,一方面帮助她发展采摘经济,通过朋友圈,找朋友,使她的蟠桃卖到天池上,还引来游客到桃园采摘,络绎不绝的游客使她的桃园卖上了好价钱。
“桃子是要三年才挂果的,前期是需要资金投入的。”当她在扩大规模需要钱时,工作队及时帮助她申请了林果种植补贴,一亩地600元的补贴,缓解了她的投资压力。
几年来,王蕾的种植品种从最早的平蟠,扩大种类到早露蟠、美国红蟠、俄罗斯大蟠、水蜜桃、油桃等十多个品种,林果采摘的游客也从近郊慢慢扩展到疆外,桃园种植面积也由原来的60多亩发展到了现在的230亩,她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桃仙姑”。
尝到甜头的王蕾这更加坚定了走发展林果业种植蟠桃的信心,她还动员村里的姐妹们都来种植“蟠桃”。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她和30多位妇女们组成了的蟠桃种植合作社,平均每户种桃12亩,每户的年收入在万元以上,使妇女们都变成的了富裕的“桃仙姑”。
杨娟凤是王蕾亲手扶持起来的“桃仙姑”。在杨娟凤刚结婚那段日子里,家里条件很差,分家后和丈夫开始了他们艰难的生活。由于没有资金和固定收入,只能靠着自己的双手去打拼,从早到晚种植一直种植着春提早、秋延晚西红柿,也没挣上钱。
2016年,王蕾建议杨娟凤转向蟠桃的种植,10亩地的蟠桃从刚开始果树的选苗、栽培、施肥、防虫、釆摘、运输、销售,每一个环节她都亲力亲为,像亲姐妹一样关照……桃子还没到盛果期,他们就以桃花为媒,合伙开起一家庭集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生态“林家乐”,实现年收入10万元。
蟠桃成产业,桃会成“宴果”。该村盛产的蟠桃在参加阜康举行的瑶池蟠桃会上曾获得过优秀奖,“仙姑”们手端蟠桃,展示出了她们在盛宴上的飒爽英姿。
今天,她们在庆祝“三八”妇女节里,再次展示出了瑶池仙桃“种”进村,村妇摇身变“仙姑”的美丽“神话”。(市“访惠聚”办 周永强 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