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阜康·我的家】“全国最美家庭”获得者达彦平、张学元:一日为父母,终身不言弃的爱心夫妇
编者按:
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传承清廉家风,引领广大市民参与到“建设好家庭、涵养好家教、传承好家风”的新时代家庭建设工作当中,在阜康市广大家庭中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阜康零距离在【文明阜康】专栏开设【文明阜康·我的家】子专栏,通过各级文明家庭的典型事迹,讲述他们的家国情怀。
本期我们带您走进“全国最美家庭”获得者达彦平、张学元的家庭。
一日为父母,终身不言弃的爱心夫妇
——记达彦平、张学元家庭
阜康市有色发展公司退休职工达彦平有一副好嗓子,小区里的居民都夸她是“金嗓子”“民歌王”,走到哪唱到哪,清亮高亢的歌声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影响着左邻右舍。
29个年头、10000多个日日夜夜,每天照顾吃喝拉撒都无法自理脑瘫女儿的她,对生活没有流露出一丝怯懦和抱怨。
1986年,一对心地善良、长相俊美、自由相爱的青年张学元和达彦平,牵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婚后两人相亲相爱,工作上相互支持,共同进步;生活中,两人孝老爱亲,把大家庭和小家庭的日子都过得和和美美,让外人羡慕不已。
快乐甜蜜的日子总是过得飞快,一晃两年过去了,期盼已久的爱情结晶还迟迟不来,这让两家人都很担心,小两口在第三年踏上了求子之路。
在汽运公司工作的丈夫张学元,每每看到她喝药恶心干呕的神情时,他伤心难受。他不顾父母及亲朋的极力劝解,态度坚定地对妻子说:“咱不受这罪了,咱去领养一个孩子。只要我们视若己出,真心相待,将来咱老了孩子一样会孝敬我们的。”这让达彦平感动又难过。
经过亲戚朋友的四处打听,1992年10月,达彦平听到能领养小孩的消息后......小两口喜出望外,领养了一个孩子回家。两家人看着这个眼睛如黑葡萄般,睫毛像把小刷子一般,粉嘟嘟的小脸上、高挺的鼻梁和红嘟嘟的樱桃小嘴,美得如同洋娃娃般的小宝贝,喜欢的不得了。
初为人母的达彦平,抱着孩子更是爱不释手,一边抹泪,一边亲着孩子的小脸蛋,感谢上苍送给她们这么可爱的孩子,圆了她和丈夫做父母的梦,并给孩子取名叫张瑾。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达彦平发现已快四个月的女儿头始终抬不起来。
开始大家都以为是在母胎里缺营养、缺钙的缘故。后来发现随着时间的渐长,孩子脑部并没有变化,赶紧带着去医院检查,但未查出病因。身边的亲朋好友都劝他们把孩子送回去,以后有健康的孩子再重新抱养一个。
这始料未及的情况,让已和孩子有深厚感情的达彦平、张学元两口子左右为难,心中也怕孩子真有问题拖累家庭,但更怕孩子送回去无人照料。
两个人决定要继续抚养孩子,大不了花些钱把孩子的病治好。
1993年5月,两人带着孩子到乌鲁木齐医学院检查,一查得知孩子患的是先天性脑瘫,将无法自立、自理,很难治愈。这个结果犹如晴天霹雳,两口子心如刀割。
1994年5月,已双双调入阜康冶炼厂的达彦平和张学元,不甘心孩子目前的状态,借钱,带着孩子到北京专门治脑瘫患儿的医院检查治疗。这一治就是整整三个月,好心的医生见他们每天开销太大,劝他们回去慢慢按摩治疗,看看能否有奇迹出现。
已债台高筑的两口子,只好回到单位宿舍楼后面的平房里住着,并在几公里外的五工梁请了个保姆照看孩子。
每天下班后,第一时间给孩子按摩,一年的时间里,两口子风雨无阻的给孩子做康复按摩,硬是将宿舍到五工梁保姆家得那段路踏出一条小道来。
这期间,最难熬的是寒冬腊月的那段日子,当他们冒着零下20多度的温度赶到保姆家,已冻得浑身发抖、眉毛和头发上都是白霜,双脚都不听使唤。就这样两人稍微暖和一会儿,赶紧开始轮流给孩子按摩。结束后,两人再冒着严寒,走一阵跑一阵的赶回厂区上班。
为了偿还给孩子看病的债务,1995年夏天,已在阜康有色苑生活区分到了福利房的达彦平,把自己的父母接到阜康。在阜康冶炼厂的照顾下,在厂区开了一个小饭馆,一边给孩子治疗一边还债务。
那时,这个小餐馆便成了阜冶人一道独特的风景。张瑾的奶奶和爷爷边做饭边接待客人,还一边逗着已会简单说话的张瑾,闲余时刻就抱着孩子说着、亲着、按摩着。
奶奶经常情不自禁地夸奖张瑾:“哎哟,你看我们张瑾心疼滴,聪明滴,人家撒都知道呢!”
达彦平和张学元一下班就匆匆从厂房赶到馆子,帮助年迈的父母照顾小店和孩子。
达彦平抱着孩子一遍遍亲着,不停地问:“张瑾,想妈妈了没有,妈妈都想死我们张瑾了!” 听到孩子回答想了,达彦平高兴地说:“我就知道张瑾想妈妈了”,话语未落,赶紧又是逗孩子乐,又是给孩子按摩......
这一幕幕,温暖了很多来吃饭的阜冶人的心,同为一个单位的同事,都知道他家的情况,都被他们一家人将张瑾视为己出、不放弃、不嫌弃、不遗弃的美德所感动。
为增强女儿脑功能,促进和改善脑细胞能量代谢,供给脑组织修复再生所需的各种氨基酸,调节脑神经活动,达彦平两口子每天都按时给孩子喂价格不菲、激活脑细胞的脑活素,仅这一项每月支出近500元,这一吃就是近29年!
为了防止孩子全身肌肉萎缩,除了每天坚持做康复按摩外,从未接触过设计学的张学元,根据孩子的病情,还认真研究琢磨,给孩子设计了一款锻炼器材。
当他拿着自己设计的图纸去到电氧焊铺制作时,店铺老板被他这样的好父亲所感动,说什么都不收取制作费。
锻炼器材制作好后,两口子天天晚上给孩子做完按摩又做康复锻炼。遗憾的是,孩子并未有好转的迹象。就这样,达彦平两口子依然还坚持了很多年......
渐渐地,当孩子一天天长大,逐渐老去的达彦平父母已无力照顾吃喝拉撒完全靠大人的张瑾了。
照顾脑瘫女儿的这29年间,除了要忍受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还要比正常孩子父母多付出几十倍、上百倍的艰辛。
这期间,最辛苦、最艰难的要数照顾孩子大小便、出门晒太阳和洗澡这些事了。
因孩子浑身瘫软无力,小时候上厕所都是父母抱着进行,稍大些就是父母抱到卫生间马桶上,站着旁边扶着孩子以防摔倒。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和体重增加,已奔六的达彦平两口子,抱着近40公斤的孩子已经很困难了。尤其是达彦平,现在两个胳膊已疼得抱不动女儿了。
张学元退休后,这些抱着上厕所、出门晒太阳的体力活都是身材高大的他来干,每次也是累得满头是汗。
讲究卫生的达彦平两口子,为了让女儿干净舒服,都是按时给孩子洗澡。小时候可以抱着洗,大了以后就专门买了一个气垫放在卫生间,用的时候充上气,把孩子抱到上面躺上,达彦平再搬个小凳子坐在那给孩子一点点清洗。等给孩子洗完,达彦平在闷热潮湿的卫生间已累得大汗淋漓。
照顾孩子29年间,达彦平从未睡过一个囫囵觉,因为每夜女儿都要起夜两次。照顾孩子期间,只要孩子在跟前,达彦平从没有吃一口热饭,都是先喂完孩子,她再赶紧匆匆吃些凉饭。达彦平说:“要是让我的张瑾看着我们吃,我们咽不下去啊。”
29年里,每天面对着瘫软无力、生活一点都不能自理的孩子,再开朗的人也会有难过痛苦的时候。
达彦平两口子就互相安慰,互相鼓励!在调节自己心态的同时,两人在孩子面前始终保持乐观开朗的精神状态。
张学元未退休时,总会抽空多陪陪孩子,也会用他那浑厚纯净、高亢嘹亮的嗓音为娘俩唱一段她们喜爱的歌曲,还会带着达彦平一起唱,看着爸爸和妈妈合唱,张瑾开心得又是拍手又是喊又是笑。
阜康市残联听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后,及时将组织的温暖送到他们家里,经常来看望和关心孩子,让张学元和达彦平感动不已,觉得只有做的更好才对得起社会各界及大家的关心和帮助。
简单质朴的话语中,包含着29年如一日的对孩子浓浓的疼爱,包含着没有血缘却胜似血缘的真心和责任,更包含着“一日为父母,终生不言弃”的坚定和执着!
从青丝到白头,从壮年到花甲,岁月漫漫,达彦平和张学元却无怨无悔,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父爱如山、母爱似海的人间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