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池博格达峰自然保护区与新疆生地所签订合作协议
中国昌吉网讯(通讯员马田奇、李佳俊)1月22日,天池博格达峰自然保护区与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围绕生物资源长期监测保育、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文明建设、旅游领域新技术和新成果的集成与应用等方面开展合作。
近年来,天池博格达峰自然保护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地职能作用,促进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让天山天池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阜康市委副书记,天池管委会党委书记、主任,新疆天池博格达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成小凤说:“此次与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我们双方将在科教融合研学旅游、人才培养以及科研能力建设方面加强合作和交流,助力保护区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从而推动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相互促进、深度融合。”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所长张元明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统筹开展治沙治水和森林草原保护工作,让大美新疆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相信通过我们的研究和科学普及,能够把大美新疆的元素融入文化润疆的国策当中来,使新疆更加繁荣发展,在生产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都有巨大的飞跃。”
天池位于天山山脉,拥有完整的植被垂直带,地质发育、生物演化、冰川运动等方面的演替变化,可谓是天然的试验场。《科技合作协议》将进一步推进双方在科技项目申报、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让天山天池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做好保护。
近年来,新疆天池管理委员会和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合作开展了天池保护区及周边山区的生态环境监测、博格达峰生物圈保护区资源普查、天山天池自然遗产提名地保护与管理规划等一系列科研项目,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科学保护实践,为开展生态旅游提供有效支撑。
“近年来,天山天池坚守生态红线,加强保护地的优化整合,实施了生态环境要素监测,常态化落实好河湖长制,实施了一大批生态环保项目,生态修复治理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为生态保护与旅游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小凤说。
据了解,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森林抚育、禁牧、地质灾害治理、森林病虫害防治等一批生态环保项目,天山天池生态修复治理能力明显提升。目前监测到的国家级保护动物,包括雪豹、北山羊、马鹿、猞猁等已达34种,野生动物种群不断增加、活动范围不断扩大,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生态系统更加稳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局面加快形成。白云、蓝天、碧水相互交融、四季皆景,让广大游客享受到天山天池的碧水蓝天和生态环境保护各项成果的同时,有效推动了生态保护与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