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康市人民政府

www.fk.gov.cn

特殊人群如何居家防护?专家建议合理膳食劳逸结合选择性就医

2020-08-12 12:42:24 来源:昌吉日报 阅读次数:
【字体: 打印

中国昌吉网讯(记者 张璇)众所周知,孕产妇、儿童以及慢性病患者这类特殊人群抵抗力低下、行动不便,需要更多的关爱。在疫情防控期间,此类人群也属于易感人群。近日,记者就此类特殊人群疫情期间如何做好居家防护采访了几位医学专家,一起来听听他们的建议。

记者:居家期间,孕妇可以做哪些活动?是否需要定期进行产检?

州中医医院产科主任张丽琴:疫情期间,孕早期建卡、NT检查、唐氏筛查、胎儿畸形筛查等特殊检查以及孕晚期和高危孕妇,要听从医生建议,严格规律产检。如孕妇之前的产检都很正常,没有特殊情况,可在医生的建议下适当延长来院就诊间隔时间。

居家期间,孕妇要合理膳食,保证充足的睡眠。早、中、晚餐后在室内散步,也可以进行一些孕产瑜伽、慢舞等运动增加抵抗力(有出血、先兆流产、早产征兆等特殊情况除外),要避免久坐、久卧。孕妇每天在家进行体温、胎心、胎动监测,有异常情况及时咨询医生或就诊。孕晚期的准妈妈要提前准备好相关证件、产检资料、待产包等物品,一旦出现临产症状,及时出发去医院。

记者:产后如何做好产妇和新生儿防护?

张丽琴:产后产妇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各种疾病,要适当保暖、营养均衡。在接触宝宝时一定要洗手、戴口罩,不要对着宝宝打喷嚏,减少亲密接触。

产妇产后42天根据个人身体恢复情况以及宝宝身体发育情况可适当推迟去医院检查的时间,如出现恶露没有排干净、腹痛严重、乳腺炎等特殊情况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记者:居家期间,儿童易出现哪些问题?怎样应对?

州人民医院儿科主任何朝晖:疫情防控期间,受天气影响,早晚温差大,孩子稍不注意就可能会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普通感冒一般是病毒感染,其主要表现是发热、无力、流鼻涕、鼻塞以及咽喉疼痛,一周左右就能自愈,期间多喝水多注意休息。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如出现精神萎靡、脸色发紫、剧烈呕吐以及呼吸困难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孩子长时间窝在家里,饮食和起居不规律,抵抗力下降,还容易诱发急性胃肠炎,其主要表现是恶心呕吐、腹部疼痛和腹泻。轻者不用着急去医院,可以在家观察,保持清淡饮食,补充足够水分。若病情没有改善或有加重趋势,则需及时就医。

此外,长时间待在家里,很多孩子会通过玩手机或看电视的方式打发时间,有些孩子每天还要上网课,很容易导致近视。家长要注意控制孩子用眼时长,每用眼一个小时远眺10分钟,多做眼保健操。

疫情期间让孩子勤洗手,饭前便后、脱下口罩后以及戴口罩前都要洗手,三餐要为孩子补充足够的营养,多吃含维生素、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多喝水,肉类食物要彻底煮熟煮透。要劳逸结合,作息规律。

记者:慢性病患者如何做好个人居家防护?

州人民医院心内一科主任王其琼:作为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来控制病情的慢性病患者,一定要按时服药。例如冠心病患者,尤其是做了心脏支架的患者,阿司匹林或波立维等药物不能随意停用,此外他汀类药物也需长期服用;再比如高血压患者,降压药一定不能停,漏服药物后血压就会发生波动。

慢性病患者居家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一日三餐合理搭配饮食、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根据自身情况,每天测量血压、心率、体温、体重等,并做好记录。

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必须就医: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突发胸闷、胸痛;心力衰竭患者呼吸困难、夜间不能平卧;高血压患者血压突然显著升高;心跳过快或过慢;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出现起搏器电池耗竭、起搏器工作异常,除颤起搏器ICD放电等情况。

医生强调,在疫情期间,特殊人群也要尽可能少去或不去医院,如果出现必须就医的急危重症,就医前应做好安全防护,尽量缩短就诊时间,避免院内交叉感染。

责任编辑: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