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阜康市水磨沟乡水磨新村白生年先进事迹
他是阜康市“草根”宣讲员,在全州各县市宣讲了一百多场次与乡亲们交流交往交融的民族团结故事。他就是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白生年。
白生年,男,58岁,汉族,阜康市水磨沟乡水磨新村村民,他是一位憨厚朴实,热情开朗的普通农民。2016年7月自主创办了水磨沟乡白生年“民族团结大院”。白生年不但会说一口流利的哈萨克语,而且吹拉弹唱样样精通,不管是在田间地头为村民讲解种田的知识,还是在牧民家用朴实的话为他们宣讲党的好政策,或是在照顾孤寡老人道尔旦,白生年都尽自己所能为村民解决困难。近年来,白生年先后荣获“州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自治区“第二届”基层宣讲员大赛二等奖、自治州“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先进个人、自治区第八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多项荣誉。
与哈萨克族乡亲的“今生缘”
1963年,襁褓中的白生年随父母自甘肃迁至新疆阜康市水磨沟乡水磨新村,这个村的90%村民是哈萨克族,新家的左邻右舍都是哈萨克族牧民。他和哈萨克族小朋友从小一起生活、玩耍,在长期的交往交融中学会了说哈萨克语,弹唱冬不拉,手把手的教牧民种地,牧民们也教他牛羊育肥技术,在五十多年的朝夕相处中,他与全村的哈萨克族牧民建立了亲如一家的感情。白生年一直谨记母亲李玉兰常说的一句话:“娃娃,我们家刚搬过来的时候,连一口吃的都没有,幸亏左邻右舍的哈萨克族邻居帮了我们,我们不能忘本啊!”多少年来,母亲的教诲深深烙印在心中,影响了他的一生。他把村上的哈萨克族牧民当作自己的亲人,只要牧民谁家有困难了、哪个乡亲上门来找他帮忙,小到一个电灯泡,大到种田,他不仅教,而且还帮着一起干,就是这样在朝夕相处中,他们从“村里人”变成了“家里人”。
致富路上的“好帮手”
村里沙得别克·沙尔合提汗家的房子要翻修,但是水泥地面不知道怎么铺,又没有设备,他就找到白生年说了自己的困难,白生年二话不说就把自己家的搅拌机搬到了沙得别克·沙尔合提汗的院子里,先铺石子,再打水泥,白生年带着沙得别克·沙尔合提汗干得热火朝天。在村里,像白生年和各族群众在一起劳动、生活的场景有很多,从这些生活画面中,让我们感受到了民族团结情义的温暖和深厚,也正是白生年与各族兄弟姐妹们的那种一直没有改变过、真实的、可贵的民族团结情义,一次又一次地扣动着我们的心弦。
村里的哈萨克族乡亲没有种田的经验,庄稼种得不是很好,白生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就扎进乡亲们的田里,前一秒拔起一把草,下一秒施下一把肥。从“谷雨前后,种瓜点豆”。到“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乡亲地里的庄稼种得越来越好,打的粮食越来越多,生活也越来越富裕了。乡亲们情不自禁地夸白生年是“种田的好把式,我们的好兄弟”。锄头窄窄,却扛起了山里的未来,长路漫漫,却连接起了乡亲们的心,院子方方,却凝聚了民族团结的情义。
思想路上的“好同志”
2008年,阜康市水磨沟乡响应国家号召,积极鼓励山上的牧民到山下定居。在山上住了一辈子的牧民们已经习惯了在山上的生活,故土难离,不愿改变。但白生年知道,实施搬迁定居工程是党对牧民的好政策,山上没有医院、没有学校、交通不便等都是生活上的大难题,而搬到新村后,这些生活上的难题就都可解决。2009年,当第一批搬迁定居工程房屋盖好后,白生年是第一个搬了进去。邻居们不理解,还说:“山上一切都是现成的,住着多好啊,下了山又要从头开始,牛羊在哪放牧?山下能住的习惯吗?为什么非要搬下去呢?”白生年就挨家挨户地给他们讲解搬迁的好处:“大叔,你放心,山下也可以种田放牧,而且条件要比山上好,山下的学校医院离得近,政府还安排了200多个工作岗位给我们解决就业问题,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邻居们在白生年的劝说下,一家一家的搬下了山。乡亲们说:“现在的日子是我们在山上想也不敢想的,现在去市里做一天工就能赚200多元,白生年还经常给我们联系活干,在山上可没有这么便利的条件赚钱”。白生年说:山还是那个山,石头还是那个石头,我们改变了想法,才会改变生活。
团结路上的“好兄弟”
在山上住着的时候,道尔旦是白生年的邻居,道尔旦经常帮助白生年家放羊,他的妻子和孩子在一次洪水中失去了生命,留下他一个人孤苦无依地生活。从山上搬下来后白生年经常去看望他,一袋面粉,一桶清油,200元钱……从2007年开始至今,白生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道尔旦的生活。
2014年白生年的女儿要在乌鲁木齐开一家蛋糕店,但一时凑不齐开店的启动金,乡亲们听说后,纷纷来到白生年家,你家500,我家1000,最让白生年感动的是,村里的阿丁·哈孜台把刚刚卖山羊绒的5万元钱塞到白生年的手里说:“白大哥,你帮我们的实在太多了,我真想把咱们闺女家的蛋糕店开起来,但我只有5万块钱,都给你,你先拿着用,什么时候还不着急。”白生年握着阿丁·哈孜台的手,眼睛湿润了。
团结院里的宣传员
2016年,富裕起来的白生年不忘回馈乡亲父老。利用女儿开店盈利的十万元和自家闲置的房屋打造民族团结文化大院,一有时间就给乡亲们积极宣传党的富民惠民政策和民族团结政策。他自费购买图书开办了家庭文化书屋,并积极争取乡文化站支持扩大书屋的藏书量和报纸期刊的种类,向村民免费开放,此外,还经常在文化大院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邀请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乡村文化带头人等开展政策宣讲和文艺表演;在村里,哈萨克族牧民教汉族村民弹冬不拉、跳黑走马;汉族村民教哈萨克族牧民学戏曲、扭秧歌;各族农牧民在一起下象棋、打扑克,营造出各民族亲如一家的和谐氛围。
在水磨沟乡水磨新村生活的五十多年里,白生年长期帮扶过的哈萨克族朋友达六十五户,借款金额累计三十六万元。他用一桩桩平凡的小事诠释了他与哈萨克族朋友的真挚情缘。他的行动感召着周围的各族群众,永远跟党走,听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