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康市水磨沟乡山泉中心村:村里有这么个热心人
在阜康市水磨沟乡,有这样一位农民,他从小和各族村民一起长大,将他们当做自己的亲人,谁家有困难来找他帮忙,他都跑前跑后地热心相助,与各族乡亲真心相交,建立了真挚情缘。
他叫白生年,今年57岁。1963年,白生年随父母自甘肃迁至阜康市水磨沟乡山泉中心村居住,这个村子里大部分村民都是少数民族。他和各族小朋友一起长大,一起生活和玩耍,一起弹唱冬不拉。
白生年一直谨记母亲李玉兰常说的一句话:“娃娃,我们家刚搬过来的时候,连一口吃的都没有,幸亏左邻右舍的各族邻居帮了我们,我们不能忘了这份恩情啊!”多少年来,母亲的教诲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影响了他的一生。他把各族牧民当做自己的亲人,把他们的事当自己的事来办。
村民艾尔肯家的房子要翻修,但是不知道怎么铺水泥地面,找到白生年帮忙,白生年立即把自家的搅拌机搬到了艾尔肯家,帮他们铺好了水泥地面。
一些少数民族村民没有种植经验,庄稼长势不是很好,白生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主动到他们的田地里手把手教他们种地,在他帮助下,很多人家的庄稼长势好了,生活也越来越好。
2008年,水磨沟乡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鼓励山上的牧民到山下定居。习惯了在山上生活的牧民不愿改变。白生年知道:实施搬迁定居工程是党对牧民的好政策,山上没有医院、没有学校、交通不方便、冬天取暖难等都是生活上的大难题,到山下定居搬到新村后,这些难题都能解决,所以他决定下山。
2009年,村里的第一批牧民定居房盖好后,白生年第一个搬了进去。邻居们不理解,白生年就挨家挨户给他们讲解搬迁的好处,“大叔,你放心,山下也可以种田、放牧,而且条件要比山上好,山下的学校、医院都离家近,生活很方便,政府还安排了200多个工作岗位给我们解决就业问题,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在白生年劝说和影响下,邻居们纷纷改变想法,搬进了山下的新房。
在山上住着的时候,鲍尔旦是白生年的邻居,鲍尔旦经常帮助白生年家放羊,他的妻子和孩子在一次洪水中去世了,如今只有他一人生活。从山上搬下来后,白生年经常去看望他,不是送一袋面粉,就是提一桶清油,还常常给他手里塞些钱,同他聊聊天,开解他,关心他。
在与各族牧民相处的这么多年里,谁家手头紧了,问他借钱,他都倾力帮助他们。
2016年,富裕起来的白生年拿出女儿开店盈利的10万元,利用自家闲置的房屋打造了民族团结文化大院,积极开展宣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和民族团结知识,营造各民族亲如一家的和谐氛围。他自费购买图书,开办了家庭文化书屋,积极争取乡文化站的支持,扩大藏书量和报纸期刊的种类,向村民免费开放。
白生年一直有一个心愿,他说:“我希望我的儿子能按照哈萨克族婚俗办一场婚礼,宴请各民族的乡亲父老,共同见证儿子的幸福,希望我的儿子和儿媳将民族团结的精神一直传承下去。”
2017年6月20日,白生年的这个心愿终于达成。婚礼现场,各民族宾客载歌载舞。村民叶尔包拉提为白生年的儿子和儿媳送上哈萨克族特色礼物,他说:“白大哥是我最好的大哥,他的儿子是我的侄儿,我要祝他和妻子白头到老,幸福美满!”
白生年和各族乡亲亲如一家的感人故事还在继续着,他说:“我和各族朋友的情还长着呢,我们要用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一起把日子越过越红火!”(通讯员 张军剑 焦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