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昌吉州社会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索 引 号 | FK027/2025-000053 | 主题分类 | |
| 名 称 | 转发昌吉州社会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
| 文 号 | 发布日期 | 2025-10-28 13:03:48 | |
| 发文单位 | 阜康市社会保险中心 | 发布机构 | 阜康市政府网 |
社会保险档案作为民生保障的核心载体,其信息化建设直接关系参保对象的切身利益和社保基金的安全运行。当前,在“数字政府”建设与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的双重政策驱动下,我州社保档案信息化工作已进入关键攻坚期。本次调研覆盖全州7县(市)社保经办机构,通过实地走访、系统查验、数据比对、日常交流等方式展开,旨在全面掌握全州社保档案信息化建设现状,深入剖析堵点难点问题,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提出对策和建议,力求为推进我州社保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科学路径。
一、全州社会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昌吉州将社保档案信息化作为提升服务效能、保障基金安全、优化营商环境的核心抓手,取得阶段性进展。
一是基础设施初具规模。档案信息系统依托自治区社保数字档案综合平台,采用“自治区集中部署+地州本地备份”的混合架构,确保数据安全与业务连续性。州本级已建成标准化档案库房,部署了智能密集架,各县(市)基本配备了档案存储设备、扫描仪、计算机等基础硬件,部分县市部署了空调、冷风机等设施,为档案数字化管理提供了初步支撑。
二是档案数字化持续推进。对州本级及各县(市)社保业务纸质档案历史数据进行数字化加工,截至目前,共归集4623卷、45.5万条社保缴费明细等历史数据,以及业务系统移交接收的社保业务电子档案共33276卷,实现了社保业务档案“全州通查、州域共享”。2024年全州社保业务档案接收归档5395卷(州本级845卷),全州查询利用2133笔(州本级782笔),社保服务效能初步显现,“就近查”取代了“异地跑”,“高效查”提升了“满意度”。
三是数据集中与系统应用全面展开。将之前州本级及各县市相互独立存储、相互孤立、缺乏关联性的社保业务数据统一集中,经过数据整理、功能设计开发等环节,开发“昌吉历史档案查询数据库”,嵌入自治区社保数字档案综合平台,实现社保业务档案州域集中存储、统一管理,通过授权,实现安全、实时访问和全州通查。业务档案实现了从生成环节的电子化管理,减少了纸质依赖。
四是管理规范与安全意识初步建立。依托人社专网,构建了安全、稳定、高效的网络环境,采用多层次、立体化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确保了档案系统的高可用性和数据安全。建立了分级分类的档案访问权限体系,所有查询操作均需身份核验并留痕记录,确保可追溯。电子档案库部署于自治区社保档案数字综合平台安全环境,采用数据加密传输存储、访问控制、入侵检测、日志审计等多项安全技术措施,全方位保障档案数据安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建房不均衡。部分县市硬件设备老旧,无法满足高效扫描、存储和处理海量档案数据的需求。专业化的智慧库房环境管理系统普及率低。档案信息化建设和运维的持续经费投入缺乏稳定保障机制,影响档案信息化项目推进和可持续发展。
二是档案数据价值挖掘利用不够。当前档案系统主要定位于查询、调阅与基础存储,对电子档案数据的利用基本停留在“事后查证”层面,缺乏将其融入业务流程优化、风险实时管控、服务主动触达等核心场景的深度应用。
三是专业人才队伍短缺。州县两级档案管理人员普遍年龄偏大,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如图像处理、数据库管理、系统运维、数据分析)。对信息化管理模式认识不足,习惯于传统手工操作,制约了信息化效能的发挥。系统性、针对性的培训不足,部分县市人员力量薄弱。
三、对策与建议
一是夯实基础,补齐短板。加大投入,升级基础设施。积极争取财政专项资金,并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县乡两级应配备高速专业扫描仪(支持曲面展平、OCR等)、大容量安全存储设备及必要的智慧库房环境监控系统(温湿度、安防);加快建设或升级覆盖全险种、全业务、全流程的集中统一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将档案管理系统作为核心模块深度嵌入业务经办系统,实现业务办理与电子档案生成、流转、归档、利用的全程一体化、自动化、无缝化。彻底打破险种和业务条线壁垒,实现“同人、同城、同库、同号”;通过数据复用,大幅减少群众在参保转移、待遇申领、资格认证等业务中重复提交纸质证明材料,真正落实“清事项、减材料、压时限”。例如,退休审批可直接调阅电子档案中的历年缴费凭证、身份信息等;提供“一网通办”与“异地办”支撑。建立长效投入与运维机制,推动将社保档案信息化建设和运维经费纳入各级财政年度预算予以保障。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提升专业化运维水平。
二是深化应用,拓展服务。全力推动“一卡通办”与“一网通办”,以社会保障卡为身份凭证和支付载体,依托集中数据库和一体化平台,深度融合电子档案资源,实现参保人所有社保业务(查询、参保、转移、待遇申领、认证等)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一窗受理”、全州“通办通结”。档案信息作为后台支撑,无需群众自行提供,实现精准快速检索,电子档案支持多维度(姓名、身份证号、业务类型、时间等)秒级检索,彻底改变人工翻找纸质档案效率低下的状况,极大缩短业务办理等待时间;加快实现流程自动化,基于结构化档案数据的规则引擎,可辅助甚至自动完成部分标准化业务的审核,如批量参保登记、待遇计算初核等,减少人工干预,提高效率,降低差错率;实现业务全程跟踪,电子档案系统与业务系统深度融合,可实现业务办理全流程的电子档案关联和痕迹化管理,方便追溯与监督,提升内控水平。
三是筑牢安全防线,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全方位安全体系,严格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完善涵盖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及管理制度的综合防护体系。强化数据加密、访问控制(最小权限原则)、操作审计、入侵检测;引进具备档案管理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建立分层次、常态化的培训机制,对现有档案员和业务经办员进行系统的档案信息化知识、系统操作、安全规范培训,提升整体技能水平。
四是完善标准与保障机制,赋能决策科学化与精准服务。完善覆盖社保电子文件归档、电子档案管理、元数据、系统接口、数据交换、安全保密等方面的全州统一标准规范,确保全州“一盘棋”。对海量、连续的社保档案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分析,精准掌握参保结构、流动趋势、待遇分布等情况,为政策制定、基金精算、资源配置提供数据支撑;基于档案信息(如年龄、参保状态、待遇类型),可主动向特定人群精准推送政策信息、业务提醒(如资格认证、待遇申领)、服务指南,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社会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推动社会保险业务畅通办理的重要手段,对于提升社会保险服务水平、保障参保人员权益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保险档案信息化绝非简单的技术移植,而是以业务畅通为目标、以数据治理为核心、以体验优化为价值的系统性改革,需要以全州“一盘棋”的思维,以“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为指引,以系统深度整合和电子档案库为核心抓手,以标准化、安全化为保障,以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为最终目标,攻坚克难,持续推进,为构建“智慧社保”新格局提供坚实的档案信息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