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康市人民政府

www.fk.gov.cn

【群文活动】云肩:千年的雅致,在指尖活出新鲜

索  引  号 FK019/2025-000327 主题分类
名        称 【群文活动】云肩:千年的雅致,在指尖活出新鲜
文        号 发布日期 2025-07-25 18:55:08
发文单位 阜康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发布机构 阜康市政府网
博物馆为期八天的暑期社教活动,在今天圆满落下帷幕。活动散场时,桌上的布织布、珍珠片还带着暖意,博物馆为大家提前备好的仿真花、小珍珠以及彩色蝴蝶仿佛还带着大家创作时的热度。这场以云肩为主题的文化探索与科普体验,让我们在历史与创意的碰撞中,既读懂了云肩里的时间厚度与民族智慧,更在亲手实践中加深了对传统工艺的认知,悄然厚植起文化认同的根基。

一提云肩,好多人觉得就是明清女子披的饰品,其实它的来头早着呢。

秦汉时候,文献里就有“搭肩”的说法,就是块素色麻布,干活赶路时披着,挡挡灰、暖个肩。样子简单,方布对角折成三角,边儿上偶尔缝点糙流苏,透着实在劲儿。

到了魏晋南北朝,丝绸之路热起来,西域的花样传入中原。波斯的织锦、印度的花纹一掺和,“搭肩”变了样——有了彩色条纹,边儿上还绣点小草小花。这时候它不光实用,还能撑场面,贵族姑娘宴会上披着显身份。

真正让云肩出彩的是明清。那会儿织布、绣花的手艺精了,苏绣、粤绣都成熟了,加上大伙儿就爱漂亮物件,云肩的样子和做工都到了顶。比如“四合如意式”,明代就流行,四个如意云头对着,讨个“四方如意”的好彩头;清代爱“柳叶式”,细布片层层叠,风一吹跟柳叶似的,活泛又好看。更有意思的是,这时候云肩成了念想——闺女出嫁,娘亲手绣件当嫁妆,一针一线都是盼着闺女好,南北好多地方都有这讲究。这些演变里,藏着的正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印记,也是中华美学一脉相承的见证。

没针线,不耽误跟传统工艺打交道。这次用布织布、珍珠、胶水忙活,社教老师还添了花草蝴蝶,反倒让大伙儿没了“我不行”的嘀咕,放开手跟云肩的过去对话。

有人照着清代云肩的图,用黄布拼个“福”字,说要把老辈的吉利挪到现在;有人干脆混搭——按秦汉的简单样子打底,贴上明清的如意纹,笑说这是“云肩的时空串门”;孩子们最是机灵,把自己画的蝴蝶贴上去,再别上小蝴蝶和仿真花,云肩一下子有了春气,像有蝴蝶在花丛里飞,有人瞅着说:“这是把春天绣进云肩里了。”

这些手作看着简单,其实都是在应和着历史:我们不用学古人的针法,但那份盼着日子好、想把老物件传下去的心思,跟千年前绣云肩的人,没两样。而这样的科普互动,让更多人在亲身体验中理解了传统工艺的价值,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埋下了小小的种子。

活动完了,云肩的故事还在聊。它让人明白,传统不是博物馆里封着的老物件,是能常琢磨、常添新意思的活物。

就像这次,有人拼着拼着发现“原来云肩的花纹这么有讲究”,有人好奇“不同民族的云肩是不是不一样”——这份好奇,就是把传统工艺传下去的头一步,也是科普的意义所在。主动去打听一件衣裳的过去,去琢磨一个花纹里的说道,其实就是在跟传统工艺说说话,给它添点新活力,而在这个过程中,对共同文化根脉的认同也在悄悄生长。

这份相遇,让云肩从书里、展柜里走出来,变成手里能摸、心里能懂的实在东西。下次再见着云肩,多瞅两眼:它肩上的每道花纹,都是段老故事;它走过的每段日子,都藏着老文化怎么一路传到现在的密码,也藏着各民族携手前行的温暖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