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活动】阜康市博物馆暑期活动筑牢文化认知根基
索 引 号 | FK019/2025-000323 | 主题分类 | |
名 称 | 【群文活动】阜康市博物馆暑期活动筑牢文化认知根基 | ||
文 号 | 发布日期 | 2025-07-16 18:13:47 | |
发文单位 | 阜康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 发布机构 | 阜康市政府网 |
“大家手里的每一件‘文物’都藏着小故事呢!而且,真正的考古可不止‘挖出来’这么简单,还要给它们做登记哦!”活动中,工作人员借着“发掘”的物件讲解文化脉络,还带着孩子们体验考古登记的关键步骤:“来,咱们先给‘文物’起个名字,比如这个带花纹的,可以叫‘青花小碟’;再用尺子量量它的长宽高,记在表格上;最后还要写写发现时的样子——是不是很像给‘文物’写‘身份证’呀?”
看到玛瑙、七彩玛瑙,就讲这片土地的馈赠——“咱们身边的山川里,藏着许多这样美丽的珍宝,是大自然与时光共同雕琢的礼物”;拿起青花瓷、兽首,就说传统工艺的传承——“这些精美的纹饰和造型,是一代代工匠用心打磨的智慧,从千年前传到今天,成了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孩子们一边拿着小尺子认真测量,一边在表格上歪歪扭扭地记录,内地来的小朋友兴奋地跟本地小伙伴讨论:“你看我这个‘兽首’,长度是5厘米呢!”本地孩子则指着自己的登记表格笑:“我给它起名叫‘玛瑙之星’,好不好听?”
敲砸的过程中,孩子们慢慢学会了“轻一点”;登记时,又多了一份“细一点”的认真:“老师说,考古学家就是这样一点点记下来,才不会弄错文物的故事。”这份严谨,让“守护”的意义更具体——不仅要小心对待文物本身,还要认真记录它们的“身份”,才能让故事准确流传。
分享环节,内地小朋友举着自己的登记表格开心地说:“原来考古还要做这么多事!量尺寸、起名字的时候,感觉这些‘文物’真的有自己的故事了!”本地孩子也捧着表格点头:“我以后要把表格收好,就像真的考古学家一样!”稚嫩的话语里,藏着对“严谨”的理解,也让“传承历史、尊重细节”的意识悄悄发芽。
活动结束时,内地家长笑着说:“本来以为只是敲敲石膏,没想到还能学到这么多知识并且能让孩子体验登记、测量这些‘真功夫’,孩子现在满脑子都是‘考古流程’,这种沉浸式体验太有意义了!”
这场活动,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把“发掘”与“记录”结合,让科普不止于“看”,更在于“做”。未来,阜康市博物馆会继续推出更多互动活动,让青少年在“学历史”中触摸脉络,在“知新疆”中感受亲切,在“爱祖国”中凝聚力量,铸牢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让博物馆真正成为滋养心灵、传承文脉的生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