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康市教育领域专业代表小组深挖本土产业潜能 赋能家校社协同育人
为深入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促进社会资源与教育实践紧密融合。近日,12名阜康市教育领域专业代表小组代表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及研学资源专项调研,通过全面、系统的考察分析,为构建全域育人新格局、提升社会资源教育效能提供决策参考,助力阜康市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多维聚焦深挖资源融合潜力
教育领域专业代表小组代表先后深入滋泥泉子镇各养殖、种植基地,通过实地走访深入了解各个基地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的发展成果以及特色产业的发展态势。此次调研以市域内家校社协同育人及研学资源整合为核心,从多个维度展开深度剖析。在融合机制方面,积极探寻社会资源与学校研学课程在资源共享、课程共建、师资联动等方面的高效融合模式;在特色定位上,精准把握实践场所在文化传承、科技创新、劳动教育等主题方向上的独特定位;针对接待能力,详细调研场地规模、覆盖学段、年接待人次以及设施配套等关键情况;育人路径层面,全面梳理课程体系建设、学生实践反馈、社会评价等内容,力求打通育人的“最后一公里”。
多元调研确保信息全面精准
为保证调研兼具全面性与科学性,代表小组采用多元调研方式。实地走访中,代表们深入各个基地,与负责人和工作人员面对面交流,直观了解场所实际情况。通过组织座谈交流,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共同提炼可推广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及研学资源整合路径。在滋泥泉子镇南泉村特禽养殖基地,代表们了解到这里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梅花鹿、红嘴雁、鸵鸟等特禽养殖,不仅经济效益显著,未来还计划打造特色园区,无疑是未成年人科普实践的优质基地;在该镇东湖艾草种植基地,从庭院起步发展成百亩规模的产销加工一体模式,让学生有机会感受传统与现代产业结合的独特魅力;在该镇东泉中心村葫芦文化园,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样的手工活动,能有效提升孩子的文化认同感;何家湾中心村天山戈壁生态百合种植基地,凭借独特地理环境发展特色种植,为未成年人亲近自然、学习植物知识创造了理想条件。
成果转化推动长效机制落地
本次调研在优化布局方面,提出优化市域内研学资源布局的可行性方案,推动资源合理配置;完善机制上,给出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政策建议,促进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协同育人;推动合作层面,明确市域内研学资源合作的实施路径,加快资源共享与合作发展步伐。
此次调研让教育系统人大代表深刻认识到本土产业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的关键作用。这些丰富的本土产业资源,为未成年人提供了广阔的研学空间,是课堂教育的有力补充。代表们表示,未来将积极推动本土产业与教育研学的深度融合,组织学生走进产业基地开展研学活动。同时,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资源,凝聚育人合力,助力孩子们在了解本土产业的过程中全面发展。阜康市人大也将持续关注和支持这一工作,助力家园社协同育人工作迈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