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润疆·文润阜康】阜康农民郭兆云把父亲生前留下的66件(套)纸质皮影捐赠给阜康市博物馆
近日,阜康市九运街镇丁家湾十运庙村村民郭兆云将父亲生前留下的66件(套)纸质皮影捐赠给阜康市博物馆,这是该馆自启动民间收藏品征集活动以来收到的首批捐赠。
“皮影戏”又称“手影戏”“影子戏”或“灯影戏”,是用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表演的民间戏剧,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属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
郭兆云捐赠的这批纸质皮影大多利用废旧纸箱制作,看似简陋,但实际凝聚了郭兆云父亲的很多心血。郭兆云回忆说,先是做皮影的纸板就不好找,县里和乡供销社是父亲寻找皮影制作材料的主阵地,隔段时间就去“淘”。其次是村委会的库房,有时也能有所收获。再就是亲戚朋友,有不用的纸箱就给父亲留着。
皮影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包括选皮、制皮、过稿(描图样)、剪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等,完成一副皮影需要大小18道工序。纸质皮影虽然简单,但需要经过制版、描图样、刻镂、上色、熨平、订缀6道工序。
郭兆云送来的66件(套)纸质皮影有戏曲《杨家将》里的穆桂英、杨六郎等人物形象,也有《西游记》里唐僧师徒的剪影造型,这些是郭兆云父亲年轻时,利用晚上空闲时间自己亲手绘画制作的。“劳动之余,父亲会给乡亲们表演皮影戏,大家都特别喜欢听、喜欢看,尤其是小孩子,简直都要魔怔了。”虽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洗礼,大部分皮影纸板早已泛黄,但是人物形态依然惟妙惟肖。郭兆云说:“党校曾组织过我们参训的党员来博物馆参观,让我了解了阜康历史悠久的文化,受益颇深,听讲解员说博物馆正在征集文物,我就想到了家里父亲遗留下的这些老物件。捐给博物馆,更能物尽其用,发挥它更大的价值。”
同为光影艺术,较之西方的电影,东方皮影整整早了2000年。“一口述说千古事,双手能舞百万兵”说的正是皮影戏,但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它既新奇又陌生。“这些民间手工收藏品的人物影像承载着一代人的岁月记忆,我们要保管好、利用好这批藏品,提炼其中丰富的内涵,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教育作用,讲好藏品背后的感人故事,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添砖加瓦。”接过郭兆云送来的皮影,阜康市博物馆馆长高晓玲认真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