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峰街道:缔造“区域共同体”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博峰街道以“大工委制”推动区域大党建,紧密地把辖区企事业单位和街道社区联系在一起,共促基层党建,共谋社会稳定,共建谐家园。
区域共建,构建统筹联动的组织体系。“大工委”书记由街道党工委书记兼任,“大党委”书记由“访惠聚”驻社区工作队队长兼任,采取“街道党工委专职书记、委员+选任辖区单位党组织副职为委员”的设置模式,设置委员9人,形成专兼结合、全方位、广覆盖的集约型领导格局。建立大工委例会、决策议事等6项制度,群策群力讨论区域内党的建设、社会稳定、民族宗教事务等重大事项。推行成员单位轮值议事制度,每季(月)由委员单位轮流主持会议,牵头组织共建活动至少1次,安排部署共建工作任务,讨论确定下一次共建主题,并做到大事共议、实事共办、要事共决、急事共商、难事共解。街道社区通过上门走访、座谈交流、电话咨询等方式,与辖区单位多向互动、同频共振,有效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协调主导作用。
共融共享,构建互联互通的工作体系。辖区单位按照“四个一”共建联系机制要求,每季度至少参与研究1次共驻共建工作、组织党员至少参加1次社区活动、安排干部至少参加1次升国旗发声亮剑活动、主要领导每年到社区或网格至少讲1次党课。开展党员认领微行动、微心愿活动,每名党员认领微行动不少于4次、认领微心愿不少于1个,单位每年进社区不少于4次,每名党员每年不少于4次。对党组织和党员进社区、参加微公益微心愿活动实行积分制管理,积分情况作为“大工委”“大党委”考核共建单位的重要依据。700余名党员参与小区管理服务,成立党团员志愿者队伍17支263人,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56次,协调解决小区邻里纠纷、物业纠纷等事项138件,认领完成微行动251个,微心愿238个。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合力显著增强,组织共建、活动共联、资源共享成为常态。
区域共治,构建多元发力的社会治理运行体制。实行双向需求征集、双向提供服务、双向沟通协调、双向评价通报“四个双向”服务机制,梳理资源、需求、项目“三张清单”,辖区单位向党员群众免费开放会议室、阅览室、文体活动场馆等场所,积极参与辖区公益性、社会性、群众性活动,并力所能及地提供服务资金支持。同时辖区单位作为“单源收集站点”和“诉求解决站点”,全面参与“街道派单、部门接单”工作,针对检查或街道社区反馈的单位内保、执法诉求等“单”立接立查立办。目前,共建立共享项目30余项,发现上报和处理各类问题60余个,通过互联互通、融合共享,促使管理服务的精细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区域化党建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的作用更加凸显。(通讯员 杨维静 审核 吉娜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