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康市人民政府

www.fk.gov.cn

关于开展个人信息保护专项治理工作的公告

2025-07-25 10:44:41 来源:阜康市委网信办网络安全和执法监督协调业务室 阅读次数:
【字体: 打印

根据中央网信办、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工信部《关于开展2025年个人信息保护系列专项行动的公告》和上级有关部门部署要求,阜康市委网信办、阜康市公安局、阜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和阜康市商信局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为期3个月左右的个人信息保护专项治理工作。

一、治理范围

(一)工作目标

进一步深入治理常用服务产品和常见生活场景中存在的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典型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合法权益,着力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获得感。

(二)涉及主体

阜康市辖区内向居民群众提供零售、餐饮、娱乐、出行、住宿、教育、医疗、就业等生活消费服务的各类机构、组织和经营主体等。

(三)主要场景

商超支付、自动售卖、生活缴费、扫码点餐、酒店住宿、旅游购票、出行乘车、入场停车、扫码充电、教育培训、看病就医、求职招聘、房屋租售、物业前台、房产交易、家居装修、金融借贷等;

(四)重点载体

各类网站(包括公众号、二维码跳转网页)、移动客户端(包括APP、小程序、快应用)、智能门禁(门锁)、AI摄像头等。

二、治理重点

(一)App 未提供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规则,未按照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规则处理个人信息,无相关功能或未使用相关功能时调用位置、媒体文件、通讯录、设备等非必要权限或收集非必要个人信息,未提供个人信息投诉渠道,未提供有效的更正删除个人信息及注销账号功能,未提供便捷的个性化推荐关闭按钮,第三方插件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开屏等场景频繁“意外”跳转广告页面,无隐私政策或隐私政策不合规。

(二)SDK未提供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规则,未按照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规则或与 App 明确的规则处理个人信息,未使用 SDK相关功能时调用位置、媒体文件、通讯录、设备等非必要权限或收集非必要个人信息,未提供个人信息相关投诉渠道,提供个性化信息推送等功能但未向App提供停止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或关闭该功能的选项。

(三)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穿戴产品,智能音箱、智能门锁、智能摄像头等家居产品,智能平板、智能学习机等学习终端,未提供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规则,高频次、高精度、长时段超范围收集非必要个人信息。以及相关功能开启后需在后台持续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或者需在云端计算和分析的,但未向用户进行显著提示。

(四)公共场所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但未履行单独或书面告知同意等法律义务,未设置显著提示标识,未采取加密等严格保护措施以及未依法开展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

(五)自动售卖、扫码点餐、出行乘车、入场停车、商超支付、扫码充电、房屋租赁等线下消费场景中,强制关注公众号、强制注册会员,强制收集非必要的手机号、生日、性别等信息,物业前台收集个人信息用于用户授权以外的目的,未经同意向第三方提供用户个人信息,以及上述场景中个人信息处理者未尽有效保护义务造成泄露等。

(六)超范围收集、频繁索取个人信息的,或者用户不同意收集非必要个人信息拒绝提供业务功能的。

(七)未提供个人信息相关投诉渠道,或者未公布投诉、举报方式等内容的。

(八)在公共场所或特定场所安装AI摄像头,违规收集使用公众人脸、步态、躯体等特征信息进行营销分析的。

(九)通过设置WIFI探针盒子等设备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进行电话骚扰和精准营销的。

(十)对收集到的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管理责任不到位,未采取适当的管理和技术防护措施,存在泄露风险的。

(十一)发生个人信息泄露、个人信息遭窃取等安全事件,或者利用互联网等各种渠道非法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的。

(十二)其他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行为。

专项治理工作期间,市委网信办将坚持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综合治理、闭环整改的原则,会同有关部门对辖区内个人信息保护突出问题进行治理,强化个人信息处理者合规意识,督促指导个人信息处理者履行法律责任,做到个人信息采之有界、用之有度、护之有责。对于问题严重、性质恶劣、影响广泛、整改不力的违法违规行为,将依法依规从严查处。不定期向社会公布专项治理工作成果和典型案例,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关切。同时,通过“阜康市违规违法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线索征集平台”,向全社会广泛征集我市辖区内违规违法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线索。

欢迎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据实提供线索信息。

中共阜康市委网信办

阜康市公安局

阜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阜康市商信局

2025年7月20日

【征集平台】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平台提供线索信息

【征集须知】

(一)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可通过实名或匿名方式提供线索信息,我办将对线索提供人的信息进行严格保密。

(二)提供的线索信息应真实客观,不得捏造事实、伪造证明证据,不得损害国家、集体、他人合法权益,不得侮辱、诽谤他人,不得诬告陷害。

责任编辑:阿丽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