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康市2024年1-7月经济运行分析
索 引 号 | FK020/2024-000083 | 主题分类 | |
名 称 | 阜康市2024年1-7月经济运行分析 | ||
文 号 | 发布日期 | 2024-08-23 11:38:46 | |
发文单位 | 阜康市统计局 | 发布机构 | 阜康市政府网 |
1-7月,阜康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二十届三中会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工业生产较快增长,消费市场基本稳定、财政收入由负转正,经济总体保持稳定发展。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1-7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1%。横向看,剔除三个园区,总量居全州七县市第1位,增速第2位,较1-6月前进1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2.8%,总量居七县市第4位,增速第6位;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亿元,同比增长1.7%,总量居七县市第2位,增速第5位;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47亿元,同比增长8.3%,总量居七县市第2位,增速第7位;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8亿元,同比下降21.6%。
二、经济运行特点
(一)农业生产基本稳定,畜牧业生产支撑明显。据州统计局反馈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17亿元,同比增长4.7%,高于全州(3.4%)1.3个百分点,总量居七县市第7位,增速第4位。其中:农业产值1.99亿元,同比下降13.9%;林业产值0.44亿元,同比下降35.1%;畜牧业产值4.85亿元,同比增长13.6%;渔业产值0.02亿元,同比增长78.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87亿元,同比增长3.7%。牧业产值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占主导地位。
(二)工业生产较快增长,支柱产业支撑有力。1-7月,全市9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1%,增速较1-6月回落1.5个百分点,低于全州1.5个百分点(全州17.6%)。
制造业拉动作用显著。从三大门类看,2家采矿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9.9%,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1百分点;80家制造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拉动规上工业增长11.2百分点;16家电力热力燃气和水生产及供应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7%,拉动规上工业增长2.8百分点。三大门类占规上工业比重2.8:89.3:7.9,制造业拉动作用显著。
支柱产业支撑有力。今年以来,我市立足产业资源优势,科学谋划产业发展,加快培育重点项目,推动做强产业链条,提升工业经济质量。1-7月,全市19个工业行业大类中12个行业保持增长,增长面63.2%。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行业、炼焦行业、化学行业等产业在产能日益稳定带动下增长势头强劲,实现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36.7%、13.9%、25.5%和2.8%,分别拉动规上工业增长5.8、2.8、1.9和1.2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在西沟煤焦带动下高速增长,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290.6%,拉动规上工业增长1.9个百分点,为工业经济增长增添动力;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在新能源企业抽水蓄能、中电建带动下较快增长,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60.4%,拉动规上工业增长1.8个百分点,为工业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
重点企业拉动有力。我市坚持目标导向,强化运行调度,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进行分析调度,持续推进要素保障、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呈现出重点企业拉动明显、新增企业贡献突出等特点。1-7月,全市98家规上企业中,32家企业增加值(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实现30%以上增长,其中规模前十的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6%,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9.4个百分点;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家,拉动规上工业增长2.6个百分点。
五成产品产量实现增长。规模以上工业监测的41种产品中有21种产量实现增长,产品增长面51.2%。其中,三位数增长的有:电解镍同比增长145.2%;两位数增长的有:熟肉制品增长37.3%,加气块砖增长36.3%,番茄酱罐头增长27.3%,合成氨增长24.1%,硅酸盐水泥熟料13.4%;个位数增长的有:烧碱增长6.6%,电解铝增长3.2%,PVC增长2.6%,电解铜增长1.8%。下降较快的有:商品混凝土下降55%,钢结构下降51.5%,铸铁件下降49.2%,铜材下降47.3%,盐酸下降36.7%,水泥下降30.6%,粗钢下降26%,化学纤维下降22.8%,合成洗涤剂下降15%,钢材下降12.6%,碳素下降3.6%,碳化钙下降0.7%。
能源消费发展稳步推进。1-7月,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耗同比增长0.5%,增速较1-6月回升0.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3.5%,降幅较1-6月收窄1.5个百分点。规上工业用电量80.0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主要能源产品中,原煤产量增长88.7%;热力产量增长7.3%;发电量增长18.2%,其中,新能源发电量增长80.6倍。火力发电量下降1.8%。新能源发电量占规上发电量17.1%,占比较去年同期扩大16.9个百分点。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工业技改投资保持增长。1-7月,全市在库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06个,累计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下降22.8%,降幅较1-6月扩大9.9个百分点,仅完成年初目标任务的26.3%,低于全州(10.8%)33.6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没有投资额;第二产业投资同比下降26%,下拉投资23.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7.9%,拉动投资0.7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投资降幅扩大。1-7月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44.3%,降幅较1-6月扩大9.3个百分点。
工业投资同比下降,工业技改投资保持增长。1-7月,全市工业投资同比下降26%;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708.7%。
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在山水华府、汇嘉广场、汇嘉壹号公馆等项目带动下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1-7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272.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1%。商品房销售面积1.9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18.4%,增速较1-6月加快35.4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7524万元,同比增长375.6%,增速较1-6月加快35个百分点。
(四)消费市场平稳运行,旅游市场持续升温。1-7月,全市限额以上零售企业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亿元,同比增长1.7%,高于全州(-7.6%)9.3个百分点。从商品类值看,百货零售类较快增长。限额以上百货零售业企业完成零售额8398万元,同比增长11%,占零售总额48.7%,拉动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6个百分点;家用电器类稳步增长。限额以上家电零售企业完成零售额909万元,同比增长10.1%,占零售总额5.3%,拉动限上零售总额增长0.5个百分点。百货零售是带动商业经济增长主要动力。
旅游市场持续释放。据文旅局提供数据显示,1-7月,全市累计接待游客575.5万人次,同比增长18.4%。实现旅游收入38.72亿元,同比增长47.5%。
外贸市场快速增长。据商工局数据显示,1-7月,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6.66亿元,同比增长120%。其中,出口额0.29亿元,同比下降11.6%;进口额6.37亿元,同比增长135.9%。
(五)规模以上服务业承压发展。1-7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11.77亿元,同比下降30.2%。其中,水上运输业、商务服务业、其他服务业分别同比增长32.6%、0.6%、27.5%。道路运输业、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装卸搬运和仓储业、其他房地产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分别同比下降47.8%、12.2%、52.6%、22.8%、30.8%、13.4%。
(六)财政收入由负转正,民生支出保障有力。据财政部门数据显示,1-7月,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47亿元,同比增长8.3%。从收入构成看,税收收入8.74亿元,同比增长6.7%,非税收入4.73亿元,同比增长11.4%。民生支出保障有力。1-7月,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8亿元,同比下降21.6%;从支出构成看,主要集中在教育、一般公共服务、城乡社区、农林水务等民生领域,支出合计16.8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70.8%,民生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
金融供给保障有力。据金融部门数据显示,1-7月,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10.17亿元,同比下降5.6%;各项贷款余额311.77亿元,同比增长11.4%。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小幅回落,贷款余额持续增长。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农业产值增速回落。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17亿元,同比增长4.7%,较一季度收窄12个百分点。一是受种植面积调整,粮食种植面积同比下降7.1%,特别是小麦种植面积较上年减少5.68万亩,影响农业产值同比下降13.9%;二是受牛羊价格低迷影响,养殖效益下滑,各养殖企业均在加大出栏量,减少存栏,牧业产值较一季度回落0.6个百分点。
(二)工业保持较快增长困难较大。一是黑色金属、金属制品及橡胶和塑料制品业持续下降。1-7月,全市规上工业7个增加值下降的行业中,黑色金属、金属制品及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占增加值下降的比重89.2%,同比分别下降18.7%、31.1%和2.2%,合计下拉规上工业0.9个百分点;二是受国际国内市场波动影响大宗产品价格呈现较大变化。部分企业生产综合成本上升和产品出厂价格下降,形成价格倒挂情况,企业逐步减产以减少亏损。如闽新钢铁、闽建金属受钢铁价格持续下降减产止损运行,面临提前停产。重点化学产品、有色金属制品价格尚未显现上涨趋势,下游市场仍处于供求不平衡阶段;三是能源消费同比增长,节能降耗有待发力。1-7月,全市规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同比增长0.5%,增速较1-6月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10家重点用能企业能耗同比增长0.9%,占规模以上工业能耗89.8%,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0.4%,重点企业能耗比重远高于增加值比重,一定程度上影响全市节能降耗工作进度。
(三)重点项目进度趋缓制约投资增长。一是新建项目开工不足。1-7月,50个新建固投项目已入库29个,未入库16个(其中5个项目未达到入库标准)。投资主要靠续建项目支撑,新建项目贡献较低;二是要素保障不到位。目前,新建项目还处于规划、审图、环评,安评等前期手续办理的有5个项目,如:中化龙翔能源公司建设20万方LNG加工项目,正办理用地规划许可证,同步办理审图、安评手续。阜康冶炼厂高效环保电解槽应用技术改造项目正在办理审图、规划等前期手续。五鑫铜业数字化工厂改造项目正在办理安评及开展设计等相关工作。一级供热管网更新改造项目目前已完成工程量的75%,资金仅支付385万元,支付率21%;三是招商引资项目推进成效不足。2024年阜康市对接洽谈项目18个,签约项目6个,招商引进的大项目少,缺乏龙头企业和支撑性项目落地,虽然每年招商引资完成签约投资额度较大,实际落地项目较少,无法为固定资产投资注入新鲜动能。
(四)消费市场恢复不及预期。一是燃气零售类消费下拉。限额以上燃气零售类商品零售额179万元,同比下降71.4%,下拉限额以上增速2.5个百分点。其中,广汇天然气供气方式改变,原使用车载用气改为居民用气,供应价格由2.8元/方调整为居民用气1.4元/方,零售额同比下降82%,下拉限额以上增速2个百分点。安泰燃气随着新能源车辆的入市,流失客户较多,零售额同比下降47.7%,下拉限额以上增速0.6个百分点;二是住宿餐饮消费增长乏力。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企业累计完成零售额2495万元,同比下降18.8%,下拉限额以上增速3.1个百分点。一方面,由于旅游下滑,影响住宿餐饮业增长。据文旅局数据显示,1-7月,全市累计接待游客575.5万人次,同比增长18.4%,增速较1-6月回落47.3个百分点。实现旅游收入38.72亿元,同比增长47.5%,增速较1-6月回落58.1个百分点。另一方面,由于经济下行压力,消费者消费行为更加谨慎,婚宴、桌餐订单大幅减少,一定程度也导致住宿餐饮消费持续下滑;三是限额以上零售业态少带动不足。从《批发和零售统计报表制度》分类看,涉及零售业态的商品分类共有19个类值,目前我市限额以上零售企业仅占11类,缺少药品类、金银珠宝类、书报杂志类、电子出版类、家具类、五金类、棉麻类零售业态企业。
四、对策建议
(一)统筹抓好种养殖业发展。加强农作物田间管理,有序做好“三夏”工作,确保小麦和秋季作物丰产丰收。实施畜牧业振兴行动,借助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鼓励畜牧养殖户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大力支持畜牧养殖户推广优质畜种,增加出肉率,提高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二)全力推进工业稳增提质。一是稳生产,保增长。全力做好支柱产业企业达产增效,提高产能利用率,做好企业产量、产值、生产计划运行监测,分析企业经营运行走势,做到数据精准可靠;二是持续深入落实减税降费及金融扶持,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升盈利能力,增强信心,为企业平稳健康发展营造有利政策环境;三是进一步优化工业企业产品结构,释放产能。相关部门应督促企业努力打破以传统型、资源型产业作为支柱行业的主体局面,加快合理布局产业体系和积极推出传统产业双调整,努力实现资源消耗型向科技创新型转变。加大“禁、退、减”力度,退出不符合政策的落后产能,减少能耗、环保、安全、工艺不达标或低端产能;四是加快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加快鲁能多能互补、华能新能源项目等重大项目建设,使其尽早投产并网发电,为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增添动能。
(三)联动各部门推动项目建设。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紧紧围绕阜康市“两大产业集群”,坚持主动“走出去”,热情“请进来”招商理念,聚焦产业链式集群发展主攻方向。既要引进“顶天立地”的大项目,也要引进“铺天盖地”的小项目,推动大项目与小项目的有机结合,鼓励大项目带动小项目的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促进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二是紧盯固定资产投资年度目标任务,压实各部门固投责任,特别是重点项目责任单位,要抓住当前项目施工黄金期助推项目尽快开工,做到符合条件的项目应入尽入、应统尽统;三是加强对新建项目和续建项目持续跟进服务。各项目主管部门要持续加强对续建项目和新建项目的跟踪帮扶,通过持续跟踪帮扶,了解项目进展、资金使用情况、工程质量以及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情况,加强信息共享和沟通协作,从而对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监管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项目实施,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四)激发消费市场活力。一是推进促消费政策落实,激发社会消费需求释放。加大对商超、住宿、餐饮、文化旅游等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发挥限上企业在零售业态中的示范引领和支撑带动作用,充分利用各类节假日实现产销联动、线上线下融合,进一步激活百货商超、家电、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二是积极培育限上企业,增强消费市场发展后劲。按照“要有数、先入库”的统计原则。高度重视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培育工作,不断扩大限额以上商贸企业规模,进一步优化限额以上单位商品结构,填补零售行业空白,为全市消费品市场的持续稳定增长提供重要支撑;三是要持续优化消费环境,创新服务消费供给,促进商品消费、服务消费等多业态融合发展,更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消费需求,让居民敢消费、愿消费、乐享高品质消费,推动消费市场持续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