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康市人民政府

www.fk.gov.cn

关于印发阜康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 (2016-2020年)的通知

索  引  号 FK001/2017-000132 主题分类 卫生
名        称 关于印发阜康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 (2016-2020年)的通知
主  题  词 印发 阜康市 医疗卫生 卫生服务体系 规划 2016-2020 的通知
文        号 阜政办〔2017〕34号 发布日期 2017-04-19 12:52:05
发文单位 阜康市人民政府 发布机构 阜康市政府网
信息有效性 有效

 

 

阜康市人民政府办

公室文件

 

 

阜政办〔201734

 

 

阜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阜康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

2016-2020年)的通知

天池管委会、产业园管委会,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政府各工作部门,各有关单位:

《阜康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年)》已经市六届人民政府第七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阜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417

阜康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

2016-2020年)

 

为进一步优化阜康市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增强卫生综合服务能力,改善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根据《昌吉回族自治州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基本现状

阜康市位于天山东段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东与吉木萨尔县相连,西与首府乌鲁木齐市相邻,南依天山,北与阿勒泰地区相接,隶属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历史悠久,早在汉唐时期就是古丝绸之路北道上的重要驿站,1992年撤县设市。全市总面积11726平方公里,下辖2区(天池景区、产业园区)、4镇、3乡、3个街道办事处。市域有3个兵团农场和10多家中央、区、州驻市单位。地方总人口167498人(市属人口140071人),人口出生率13%、人口死亡率4.27%、人口自然增长率8.51%

十二五期间,阜康市委、市人民政府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改革的总体目标,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强化政府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全市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医疗保障覆盖面持续扩大,城乡医疗卫生资源不断得到优化和提升,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得到有效加强,群众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基本完成。

1.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2015年底,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25家,其中二级综合医院1家、二级中医医院1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家、妇幼保健站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6家、乡镇卫生院6家、村级卫生室37家、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指导机构3家、厂矿医务室7家、民营医院4家、驻市企业医院2家、门诊部1家、个体诊所53家。形成了以市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了步行30分钟就医圈覆盖。

2.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总量持续增长。2015年底,共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200人,较2010年增加40%,其中执业医师416人、执业护士506人、公共卫生机构人员83人、全科医师34人、乡村医生61人;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3.0人,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注册护士3.6人,每千常住人口配备公共卫生人员0.59人,每万人配备全科医师2.43人。全市床位718张,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医疗机构床位5.13张,较2010年提高0.47/千人。全市医疗卫生单位总资产达3.42亿元,净资产达2.59亿元,房屋建筑面积7.55万平方米,分别较2010年增加2.25亿元、1.83亿元、3万平方米。

3.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由2010年的380556人次增加到2015年的569985人次,年均增长9.96%;入院人数由22018人次增加到27652人次,年均增长5.12%。全市83%的乡镇卫生院、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78%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4.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十二五期间,孕产妇死亡率从2010年的50/10万下降到2015年的44/10万,下降了12%;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从2010年的8.08%8.89%下降到2015年的4.95%7.07%,分别下降了38.74%20.47%

    (二)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时期,阜康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有了较快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

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相对不足,城乡医疗卫生计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缺乏;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相对比较薄弱;儿科、精神科、康复、老年护理等专科建设和服务能力相对滞后;社区卫生机构设置和服务存在空白点;群众对卫生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加强卫生人才、科技、信息等要素建设,提升卫生软实力的要求更为迫切;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卫生工作面临的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重大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等多重挑战,卫生服务模式与疾病谱变化还不相适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进一步凸显,重大体制机制问题亟待破解,公立医院改革推进缓慢。这些问题和矛盾的存在制约了全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也是我市十三五期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中需重点关注和逐步加以解决的问题。

    (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迫切需要加快医疗卫生现代化步伐。十三五期间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也要围绕这一目标,履行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保障职能,建立起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合理解决好卫生资源配置的整体性和均衡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2.加强新形势下的卫生管理,迫切需要加快建设多层次的医疗卫生机构。目前我市已进入了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双重挑战的关键时期,一方面,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仍居高不下,性病发病率不断上升,艾滋病防治形势严峻,布病等人畜共患传染病发病率逐年升高,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许多新发传染病起病急,早期发现及诊断较为困难,缺乏特异性防治手段,早期病死率较高,预防和控制传染病仍是我们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疾病谱的变化,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非传染病、精神疾病的发病将会进一步增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观念和保健意识不断增强,健康消费观也将随之更新升级,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多层次、多样化日趋明显,十三五期间,居民对健康问题更加关切,社会对健康需求会不断增长,这都给卫生资源配置和卫生计生事业的发展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

3.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医疗卫生事业,迫切需要大力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随着农牧业现代化、工业经济和交通等进一步的发展,部分工业企业向农村转移,环境污染等引发的各类疾病对农牧民健康已构成新的威胁,同时,随着农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对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市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任务尚未完成,资源配置相对不足,卫生技术人才总量不足、专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人员结构不合理,缺少专业技术骨干,更缺乏高层次的卫生领军人才,医疗技术水平亟待提高。因此,十三五期间,改善和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能力和水平,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4.应对人口增长和老龄化加剧及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迫切需要加强多形式的医疗卫生服务。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和流动人口的急剧增加,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量也会大幅增长,对医疗服务资源的利用也相应增加。呈现出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加快、人口老龄化趋势比较明显的特点。由于老龄人口的增多,退行性疾病、功能障碍性疾病随之增加。同时,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优生优育的需求提高,高危孕产妇的增加,随之带来的产前检查与诊断、遗传学诊断、儿童保健、新生儿疾病诊断治疗需求也相应的增加。老年人健康保健和妇幼保健需求日益增长,给医疗卫生服务总量、结构、方式都带来影响。满足老龄人口、妇幼等多层次的医疗保健需求是十三五期间的一大任务。

5.提高居民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迫切需要进一步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随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及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原有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已难以为继,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的广泛推行,医疗保险覆盖面的扩大和保障水平的提高,对医疗卫生服务的供求关系和医疗机构运营机制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医疗卫生机构必须顺应这一改革和发展要求,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效率,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需进一步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任务和发展方向,建立起分级分工合理、运行顺畅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二、规划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揽全局,以坚持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质为核心,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目标,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依靠科技和人才进步,以社区和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原则,强化政府责任,加大财政投入,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缩小城乡医疗卫生差距,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显著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效率和群众满意度。充分发挥卫生事业在发展经济、拉动内需、扩大就业、改善民生方面的作用,促进卫生计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健康阜康建设,使人民群众公平共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需求导向,适度有序发展。以健康需求和解决人民群众主要健康问题为导向,合理调整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强化医疗卫生服务的薄弱领域和环节,适度有序发展,科学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规模、职能和布局。

    2.坚持公平公正,兼顾服务效率。优先保障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注重公立医疗资源在城乡的公平配置,注重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使用的科学性与协调性,以基层为重点,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3.坚持政府主导,用好市场机制。切实落实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责任,维护基本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大力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4.强化统筹协调,促进均衡发展。加强全行业监管与属地化管理,统筹城乡、区域资源配置,统筹当前与长远,统筹预防、医疗和康复,坚持中医、民族医、西医并重,注重发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着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质量,合理控制公立医院资源规模,提高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均衡发展。

    5.坚持分类分级,强化信息支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资源现状,统筹不同区域、类型、层级的医疗卫生资源的数量和布局,分类制订配置标准。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推广普及居民健康卡,推动智慧医疗、信息惠民和健康服务业发展,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三)规划目标。保持医疗卫生资源适度发展,以居民健康需求和存在问题为导向,以调结构,补短板,促均衡,提效能为主线,明确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引导公立医院适度发展,鼓励社会办医,促进医疗卫生资源下沉,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布局和结构,构建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实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奠定坚实的医疗卫生资源基础。   

2020年阜康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目标

主 要 指 标

2015年现状

2020年目标

指标性质

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5.13

5.3

指导性

公立医院

3.99

4.06

约束性

    其中:市人民医院

1.79

1.69

指导性

              市中医医院

1.14

1.08

指导性

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院

0

0.27

指导性

    其他公立医院

1.06

1.02

指导性

乡镇卫生院

0.57

0.68

指导性

社会办医院

0.57

0.56

指导性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3.0

3.0

指导性

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3.6

3.7

指导性

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人)

0.59

0.68

指导性

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人)

2.43

2

约束性

医护比

1:1.2

1:1.3

指导性

    三、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

(一)医疗卫生机构设置。根据阜康市人口和区域情况,设置并发展现有代表区域水平的综合性医院1家,中医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妇幼保健站各1家,卫生监督机构1家,每个乡镇至少有一所政府举办的达到标准化建设的乡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至少有一个政府或集体举办的标准化村卫生室。每个街道至少有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社区有一家社区卫生服务站。

(二)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将各级各类、不同隶属关系、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医疗机构统一规划布局,充分合理地利用区域内医疗资源,实现步行30分钟就医服务圈覆盖。

    1.综合医院。2020年全市拥有二级甲等综合医院1家,并达到标准化建设,政府原则上不再举办新的综合性医院。功能职责:市级医疗机构是全市医疗卫生保健中心,主要为市域内居民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急危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等服务,承担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培训和业务指导,承担相应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及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等任务,开展一定的教学和对口支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任务。

2.中医医院。2020年,设置标准化中医医院1家。功能职责:健全和完善以中医院为龙头,以市医院中医科为主要力量,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基础,以社会力量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涵盖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养生、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快中医药发展,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

    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原则上每个街道办事处设置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填平补齐”原则,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难以覆盖的区域,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补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充分利用社区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择优鼓励现有基层医疗机构经过结构和功能双重改造成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职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

4.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按照一个建制乡镇设有一所政府举办的标准化乡镇卫生院为原则,全市设置6家乡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至少设置1家政府举办的标准化村卫生室,原则上按中心村设置,乡镇卫生院所在地的行政村原则上不再设置村卫生室。功能职责:乡镇卫生院是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中心,按功能分为一般卫生院和中心卫生院,一般卫生院:提供预防、康复、保健、健康教育、基本医疗、中医、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综合服务,承担辖区内公共卫生管理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任务,负责对村级卫生组织的技术指导和培训等。中心卫生院除具有一般卫生院的功能外,还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医疗服务和技术指导中心。村卫生室是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承担传染病疫情报告、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及基本医疗服务。

5.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推进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职责整合,优化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并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整合乡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与乡镇妇幼保健职能。功能职责: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是全市的妇幼保健业务指导中心,按照全生命周期和三级预防的理念,以一级和二级预防为重点,为妇幼儿童提供从出生到老年、内容涵盖生理和心理的主动、连续的服务与管理。掌握市域内妇女儿童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对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提供的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进行技术指导、业务培训、监督考核,组织开展辖区妇幼卫生健康教育、适宜保健技术开发和推广,负责辖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业务指导。

6.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置标准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家,承担全市疾病预防控制职能,不再单设其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成疾病预防控制的基层网络。功能职责:负责辖区内传染病、地方病、非传染性疾病等预防与控制工作的组织实施;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灾害疫情的应急处置;承担辖区内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实施疾病监测及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开展食源性、职业性、放射性、环境性等疾病的监测评价和流行病学调查,开展公众健康和营养状况监测与评价,提出干预策略与措施;承担疾病病原生物检测、鉴定和物理、化学因子检测、评价;实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承担对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相关公共卫生工作进行业务指导、人员培训和监督考核等。

7.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机构。设置1所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卫生计生监督协管工作。卫生监督机构的房屋等基础办公设施、执法车辆、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取证工具及信息化建设等应符合《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指导意见》和综合执法需求。功能职责: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机构依法履行公共卫生、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综合监督。监督检查卫生计生法律法规落实情况,查处违法行为;依法监督管理公共场所、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学校卫生、消毒产品、生活饮用水及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等工作;依法监督传染病防治工作;依法监督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母婴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及其执业人员的执业活动,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市场,打击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承担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8.社会办医。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社会力量以及境外投资者举办和发展具有一定规模、有特色的医院,鼓励社会力量优先举办妇科、儿科、骨伤、肛肠等非营利性中医专科医院,发展中医特色的康复医院、护理院、支持提供中医特色的老年病等服务,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需求。到2020年,按照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不低于0.56张为社会办医预留规划空间,基本形成多元办医格局,提高医疗服务整体效率。功能职责:社会办医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坚持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有利于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医疗机构改革,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有利于促进不同所有制医疗卫生机构的相互合作和有序竞争,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医疗服务需求,不断增强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和完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对于促进医疗卫生服务多样化和公平竞争,激活医疗市场,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切实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9.门诊部、诊所。民办个体门诊部、诊所作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补充,设置不再受规划布局限制,实行市场调节。单位内部的医务室和门诊部纳入统一规划中,负责本单位或本功能社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其他门诊部、诊所根据居民健康需求,提供相应的医疗卫生服务,政府可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其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予以补助。

    四、床位配置规划

(一)床位配置总量。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5.3张,全市住院床位达到780张(新增床位62张),其中市人民医院250张、市中医医院160张、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院40张、驻市企业职工医院128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张、乡镇卫生院100张、社会办医82张。

(二)结构分布。调整现有床位资源配置和结构,根据需求发展老年医疗护理服务体系,鼓励养老机构设置医务室等医疗机构,鼓励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发展老年医学专业。

(三)区域分布。床位增长优先考虑精神卫生、康复、等短缺资源和社会办医领域。

2020年阜康市床位配置

 

2015年床位配置

2020年床位配置

床位数(张)

千人口

床位数

床位数

(张)

千人口

床位数

市人民医院

250

1.79

250

1.69

市中医医院

160

1.14

160

1.08

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医院

0

0

40

0.27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

0.14

20

0.14

国有企业驻市职工医院

128

0.92

128

0.88

乡镇卫生院

80

0.57

100

0.68

社会办医

80

0.57

82

0.56

合计

718

5.13

780

5.3

    五、卫生计生人才队伍

    (一)人员配置。以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护士配置为重点,到2020年,全市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3.0人,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注册护士3.7人,医护比达到1:1.3以上,每千常住人口配备公共卫生人员0.68人,每万人配备全科医师2人。

2020年阜康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配置目标

主 要 指 标

2015年现状

2020年目标

指标性质

人数  千人口数 

人数 千人口数()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416    3.0

440    3.0

指导性

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506    3.6

555    3.7

指导性

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人)

83    0.59

100    0.68

指导性

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人)

34    2.43

30     2

约束性

    (二)人才培养。加强卫生计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各类卫生人才引进力度,到2020年,各级各类卫生计生人才学历结构达到昌吉州平均水平。

1.强化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高等医学院校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项目,探索基层卫生服务人才培养新模式,使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学历层次得到较大提升。积极选派人员参加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完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激励保障政策,鼓励和引导医药卫生人才向基层流动。大力开展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在职培训,每年选派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到山西进修学习。

2.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机构岗位管理制度。在医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配备专门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人员。开展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培训,尤其是加大基层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强公共卫生机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探索建立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着力提高实验室检验检测和现场处置能力,以及应对社会卫生热点问题的能力。

3.强化高层次医药卫生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解决好高层次人才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优先考虑高层次人才的课题申报及经费资助,不断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高层次人才开展工作创建平台。加强临床重点专科骨干培训,通过临床重点专科的示范带动、人才培养和技术辐射作用,带动区域医疗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增强医疗服务整体实力。

4.加强中医民族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积极促进各类中医民族医药人才成长,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引进一批学科带头人和专业技术骨干,形成科学合理的中医民族医药人才梯队。以提高中医民族医药临床疗效为目标,坚持在职进修、自学和跟师学习相结合,加强现有中医民族医药人员的培训。积极为乡村、城市社区定向培养中医民族医药人才,鼓励基层中医民族医药人员参加学历教育,积极建设名老中医民族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三)人才使用。健全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完善岗位设置管理,保证专业技术岗位占主体,原则上不低于80%。健全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符合卫生人才特点的科学化、社会化评价机制,完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促进人才成长发展和合理流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以服务质量、服务数量和满意度为核心、以岗位职责和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人员收入分配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成绩的医药卫生人才倾斜。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用人单位和社会资助为辅的卫生计生人才队伍建设投入机制,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为医药卫生人才发展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创新公立医院机构编制管理,合理核定公立医院编制总量,并进行动态调整,逐步实行编制备案制,探索多种形式用人机制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

    六、其他资源配置规划

    (一)医用设备配置。根据功能定位、医疗技术水平、学科发展和群众健康需求,坚持资源共享、阶梯配置和分级管理,引导医疗机构合理配置适宜设备,逐步提高国产医用设备配置比例,降低医疗成本。对社会办医疗机构配置条件适度放宽,预留一定配置额度予以支持。严控公立医院超常规和举债装备。支持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机构和影像机构,逐步建立大型医用设备共用、共享、共管机制。按照统一规范的标准体系,二级医疗机构的检查检验对所有医疗机构开放,推进医学检验和影像结果互认。

(二)信息资源配置。

1.加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同时依托国家电子政务网,建设联通各级平台和各级各类卫生计生机构的高效、安全、稳定的信息网络;实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医疗保障与公共卫生服务共享与业务协同。

2.加强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加快市域内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进程,到2020年,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覆盖全市人口并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计划生育和综合管理六大应用系统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积极推进居民健康卡与社会保障卡、金融IC卡等公共卫生服务卡应用集成,实现一卡通用。

3.推进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二级医院能够提供预约服务、费用查询、检验检查报告查询、病历咨询、出院随访、健康教育等信息化服务。积极推动移动互联网和远程医疗服务等发展,实现远程(病理)诊断、远程重症监护等,发展面向农村的远程诊疗系统,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七、加强功能整合与分工协作

(一)政府主导,多元办医。坚持基本医疗的公益性,明确政府在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加大财政保障力度,保障政府卫生投入。加大对公共卫生、基层卫生、基本医疗保障、中医民族医药和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同时对资源短缺的老年护理、精神卫生、儿科等在投入政策上予以适当倾斜。优先加强县办医院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市域内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对新建城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加强社会办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的协同发展,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的整体效率。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社会力量办医可直接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的服务领域,形成投入主体多元化、投入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

(二)强化防治结合。二级公立医院要成立疾病预防控制科,其他医疗机构要依托相关科室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密切合作,承担辖区内一定的公共卫生任务和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要强化对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办医院开展公共卫生服务指导、培训和考核,建立信息共享与互联互通等协作机制。进一步明确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责,着力做好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的联防联控工作,将结核病、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以及职业病、精神疾病等病人的治疗职能移交医院。建立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的补偿机制和服务购买机制。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完善绩效考核措施,充分利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各项公共卫生任务,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三)坚持中医民族医西医并重。坚持中医民族医西医并重方针,以积极、科学、合理、高效为原则,做好中医民族医医疗服务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中医民族医的医疗预防保健特色优势,不断完善中医民族医医疗机构、基层中医民族医药服务提供机构和其他中医民族医药服务提供机构共同组成的中医民族医医疗服务体系,加快中医民族医医疗机构建设与发展,加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设置,增强中医科室服务能力。加强中医民族医与西医临床协作,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协同协作,提高重大疑难病、急危重症临床疗效。统筹用好中医民族医和西医资源,提升基层西医和中医民族医多种手段综合服务能力,到2020年,力争使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100%的村卫生室具备与其功能相适应的中医民族医药服务能力。

(四)上下联动,分工协作。坚持群众自愿、政府引导,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重点,以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为突破口,健全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建立不同级别医院间,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控制公立医院普通门诊规模,支持和引导病人优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承担公立医院的普通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应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诊疗信息互通共享,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转诊预约挂号服务,将恢复期需要康复的病人和慢性病人转诊到病人就近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行全科医生、家庭医生责任制,逐步实现签约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通过合作、托管、重组等多种方式,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探索县域一体化管理。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一体化。完善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发展和加强康复、老年、长期护理、慢病管理、临终关怀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建立急慢分治的制度。到2020年,逐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诊疗格局。

(五)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等加强合作。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增强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优先优惠医疗服务的能力。推动中医药与养老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和养生保健的优势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设置养老床位。在养老服务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支撑。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养生保健等服务的能力,鼓励医疗机构将护理服务延伸至居民家庭。  

(六)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发展。要积极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动惠及群众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鼓励互联网企业与医疗卫生机构合作建立医疗网络信息平台,积极推进互联网+”便民服务,在城市公立医院试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的医院缴费结算系统。完善全面预约式服务体系,缩短病人排队等候时间。全面推动健康大数据的应用,积极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基因检测、疾病预防等健康服务新模式,推动精准医疗发展。加快互联网与健康养老产业融合。    鼓励健康服务机构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搭建公共信息平台,提供长期跟踪、预测预警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

(七)深化兵地融合。探索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方式,积极建立兵地医疗卫生资源合作共享机制,重点在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医疗服务供给等方面加强与兵团间的协同协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八、组织实施与监督评价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域卫生规划是政府对卫生事业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要切实加强对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的领导,把区域卫生规划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问责制,列入政府的工作目标和考核目标。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中统筹考虑医疗卫生机构发展需要,合理安排用地供给,优先保障非营利性机构用地。

(二)明确政府责任。市人民政府负责研究编制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并组织实施,重点规划市级及以下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并按照属地化原则,对辖区范围内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设置进行统筹规划。

市人民政府按照自治州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要求,负责辖区内公立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设置。

(三)落实部门职责。卫生计生、发改、财政、规划、人社、编办等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协调一致地推进区域卫生规划工作。卫生计生部门要牵头组织编制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并适时进行动态调整;发展改革部门要将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安排,依据规划对新改扩建项目进行基本建设管理,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财政部门要按照政府卫生投入政策落实相关经费;规划部门要依据依法批准城乡规划审批建设用地;机构编制部门要依据有关规定和标准统筹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编制;人力社保部门要加快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其他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做好相关工作。

(四)规范编制流程。在编制区域卫生规划中,要根据居民健康需求,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目标。要综合考虑包括军队、企业等在内的各方医疗卫生资源,充分征求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意见。要与新型城镇化以及区域发展布局相结合,做好本规划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防卫生动员需求等衔接。区域卫生规划的周期一般为5年。

(五)严格规划实施。所有新增医疗卫生资源,特别是公立医院的设置和改扩建、病床规模的扩大、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无论何种资金渠道,必须依据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和程序严格管理。应及时发布机构设置和规划布局调整等信息,探索采取招标等方式确定举办和运行主体。对超出规定床位数标准、未经批准开展项目建设、擅自扩大建设规模和提高建设标准等的公立医院,要进行通报批评,等级评审等审批和财政资金安排。

(六)强化监督评价。市人民政府将强化规划实施监督和评价,成立专门评价工作小组,组织开展区域卫生规划实施进度和效果评价,及时发现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对策。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推动规划落实,实现医疗卫生资源有序发展、合理配置、结构优化。

 

 

 

 

 

 

 

 

 

 

 

 

 

 

 

 

 

 

 

 

 

 

 

 

 

 

 

 

 

 

 

 

 

 

───────────────────────────────

 抄送:市委办、人大办、政协办,存档(二)。

 ───────────────────────────────

 阜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419日印发

 ───────────────────────────────